(资料图片)
(陈静 白进)记者17日获悉,中国学者在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获得新突破。他们研发了一种食管癌筛查的新方法,即通过吞服一粒“胶囊”来采集食管细胞,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和分析是否存在异常,进而对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实现精准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下称: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李兆申和该科王洛伟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消化病学知名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鳞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均不足30%,且生存质量极低。
据悉,中国食管癌患者人数众多。李兆申院士17日接受采访时指出,绝大部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在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后就诊,往往已错过治疗的最好机会。因此,在无症状的高风险人群中大力推行筛查对于实现早期诊断,提高防控效果非常必要。
目前,胃镜检查是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筛查较为可靠的方法。但胃镜检查接受度较低,愿意接受筛查人数较少,因此,研发一种简便、高效、准确的食管癌筛查手段,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事实上,在二十世纪60年代,医学专家沈琼教授曾发明了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方法,即通过类似气球的装置插入受检者食道,充气后将装置拉出,对沾染在气球上的食管细胞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对食管癌进行早筛。该方法在患者舒适性、诊断敏感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漏诊率较高,现已基本停用。
王洛伟教授对记者介绍,受沈琼教授拉网细胞学启发,长海医院研究团队研制了新型食管细胞富集器。他解释,这种新方法是在可溶解的胶囊壳中装入海绵状的高分子细胞富集材料,并固定于棉线上。受检者采样时将类似胶囊的采集器随水吞下,胶囊外壳在受检者胃液中溶解、细胞富集材料则膨胀。2分钟后,医生可提拽牵拉棉线取出膨胀的细胞富集材料。这位专家表示,由于采集器是从胃食管结合部通过食管取出,便可收集超过600万个食管和贲门细胞,是传统方法细胞采集数量的几百倍。
另据记者了解,王洛伟教授团队在AI辅助细胞学筛查食管癌方面的科研成果,为此次研究成果中的算法架构和参数组合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联合了39所国内医疗机构和5个社区,专家们构建并验证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筛查风险测评模型。
据了解,经过该方法初筛得到的高风险者可接受内镜检查,这将让更多患者从早诊早治中获益。国际食管癌筛查研究知名专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anford Dawsey教授等发表评论文章,称长海医院团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食管癌筛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完)
标签:
上一篇 : 迈向新征程静待盈利拐点 蓝帆医疗未来可期
下一篇 : 数九了吃什么?
3月16日,盛和资源(600392)副总经理毛韶春、黄厚兵,财务总监夏兰田,董秘郭晓雷,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交...
2022年3月15日,这是继1983年以来的第4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消协组织围绕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
首批金控牌照的归属出炉,两家公司拿到许可证。3月1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已批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
时隔半月之久,西宁市城北区逐步推动复工复产,往日的生机活力被渐渐寻回,牛肉面红油飘香、包子铺炊烟...
音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事业。英国音乐人亚当(Adam)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十几年里,...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